卷三

推荐阅读:道德经重订诊家直诀脉义简摩温疫论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敦煌本]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老子道德经序诀佛点头脉诀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敦煌本]

剑圣小说网 www.xsjs.net,最快更新存存斋医话稿最新章节!

    疹

    者。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即稠如锦纹。稀如蚊迹之象也。或布胸腹。或见四肢。以鲜红起发为吉。紫色成片者凶。色黑色青者不治。

    疹者。有颗粒之象。肿而易痒。即痧瘾之属。须知出要周匀。没宜徐缓。春夏多此。

    杨质安注。 与疹当分别。 出于胃。疹出于肺。伤寒失表失清。邪遏于胃。而发蒸成 。故伤寒症发 多。发疹则仅见也。其虚 阴 。由于中虚寒伏。逼其浮阳外越。无根之火内动。见 隐隐而微。色白不鲜者是也。

    治须温补。疹或者时毒袭入肺卫而发。或温暑时邪从肺吸受。由卫入营之证。此邪在上焦。非由失表失清之故。当辨其在气在营。而用宣肺轻透之法。若遇寒凉。须防抑闭。与 之治法迥然不同。

    大抵发汗不出。或虽汗不解。胸膈烦闷。呕恶不纳。足冷耳聋。脉沉而伏。或寸关躁动。便是 疹欲出之候。

    杨质安注。沉伏由邪伏于内。脉道不利所致。寸关躁动者。伏邪勃发之兆。 疹将出之时。上吐下泻。其热毒从吐泻而外出。分消其势。大忌止涩。若出齐后。及将回之时。忌吐泻。恐其邪陷也。又痧 最宜通泄。惟二便不利。为凶候。

    塞邪郁表。恶寒发热。咽痛。身上有淡红白 。舌苔白而薄嫩者。当以荆防败毒散温散之。

    温毒弥漫三焦。目赤舌绛。汗出津津。发为赤 丹疹。忌风药升散。宜凉膈散。

    阳毒发 。面如涂朱。眼如喷火。六脉洪大。燥渴欲死。此阳明血热已极。毒邪传遍三焦。经络闭塞。营卫不通。非三黄石膏汤。不能解救。

    杨质安注。三焦表里。俱被热毒蒸灼。须两解表里之热邪。 疹方能透达。

    伏 证。伤寒邪入太阴。脉静神呆。舌心灰黑。或时感过经不解。舌苔灰黑。或中心黑晕。肌表不甚发热。脉似沉缓。但神识不清。或郑声作笑。此阳邪陷入太阴。防伏 内发。治宜宣通气血。透提 毒。如连翘赤芍银花紫草楂肉天虫刺蒺藜犀角二刺之类。 疹外达。自然毒透神清。

    杨质安注。太阴为湿土之脏。脾与胃相联。阳邪故易传入。灰黑者太阴。湿与热相蒸也。邪热陷入。抑遏不宣。

    故表不甚热。脉见沉缓。不可误认为邪退正虚。浪投滋补。

    劳倦内伤。虚火游行于外。亦有淡红 点。其身痛心烦寒热。虽与外感同。第脉虚大。或气口独大。倦怠懒言。动则自汗为异。投补中益气汤。熟睡。汗止身凉。

    杨质安注。此中虚稍挟微邪。用补正略佐达邪。

    阴 因有伏寒。或误进寒凉。逼其虚阳浮散于外。其 点隐隐而微。脉虽洪大。按之无力。或六脉沉微。手足逆冷。

    舌白滑。或黑胖。寒水克火之征。先用理中汤以复其阳。次随证施治。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 。调中汤更捷。

    肾虚挟感。 疹无力透达。微现淡红隐隐 点。脉沉细无力。舌苔淡红或紫色。舌形胖嫩圆大。(紫色圆胖少阴虚证舌也)似寐非寐。神识乍清乍昧。此少阴精不化气。 不得透也。当以左归饮加人参。精气充溢。 自外达。

    若兼右尺迟微。手足逆冷。渴不欲饮。此少阴水火俱亏。当以人参八味投之。肾气一充。其 自退。

    卷三

    痧疹

    痧疹有外袭寒邪。内蕴伏热者。宜两解肺卫之邪。麻杏石甘汤加桔梗薄荷射干牛蒡主之。

    蛰庐注。肺有热邪欲发疹。外受风寒。郁于肌表。疹不透达。肺火内燔。最易闭闷发喘。而成危证。用麻杏石甘开肺。清热加味散表透疹。

    风温客于太阴手经。咳嗽咽痛喉哑。兼发疹。治宜辛凉清润。大忌升葛荆防等。当以羚角连翘薄荷大力元参射干杏仁桔梗象贝银花芦根之类。继以沙参石斛麦冬花粉知母梨浆之属。养肺胃阴。

    蛰庐注。火燥伤金若内挟湿火上蒸咽喉作腐者。是烂喉痧证。亦宜辛凉清透。忌辛温升散。亦不宜寒凉苦降郁遏其邪。

    阳明血热。疹色如丹。舌绛如朱。环口燥烈。大渴引饮。脉洪数。宜犀角连翘鲜生地丹皮赤芍元参花粉银花人中黄等。继以大小甘露出入。以救肺胃。

    痧邪余热郁肺。痰多气急咳嗽。宜宣之开之。如栀豉桑杏桔梗枯芩薄荷象贝蒌皮通草芦根之属。

    如痧疹虽透。而咳嗽声哑喉痛者。此痧毒不能尽发。郁于气分也。亦宜宣通肺气。如羚角前胡桑杏连翘大力射干薄荷银花甘桔黄芩芦根之属。

    痧 透发不尽。毒邪犯肺。喘急昏闷者。危证也。宜急透之。

    蛰庐注。痧郁不透。内郁肺闭。大危之证。非麻黄大开肺气不能救。用石膏清火。杏仁下气。甘草缓急而泻火。

    加犀角等提透清化为治。

    痧 伏邪未清。致伤阴分而发热不止者。宜甘寒养阴。如沙参玉竹金斛生地丹皮甘草之属。

    阴亏之人。感邪发疹。不可过用柴葛升散。缘此证虽表不得汗解。或虽得汗而疹未透。热仍不解。惟清解中兼养阴液。庶能得汗。而疹亦透达。

    白 见于夏秋暑湿伏邪之证。盖暑必挟湿。为粘腻之邪。病多掩牵。迁延两三候。邪未达而元气受伤。发出白 。

    色白点细。形如肌粟。摸之触手而微痒。状如水晶珠而明亮滋润者吉。抓破微有水者。乃湿从外出也。出无定期。

    热势壮则外见。缓则隐伏。甚至连发八九次。邪不达而身热不退者。由其人元气亏乏。不能化邪外出。故治白与治疹异。疹宜提透。白 提透无益。当养正生津。清暑渗湿。使正气充旺。则伏邪渐化。而热得退。若 色干白如枯骨。大凶之证。津液气竭。邪欲外出。元气亦随之外散。乃邪正并脱之候也。

本站推荐:道德经太上老君玄妙枕中内德神咒经太上感应篇稚川真人校证术阴符经太乙金华宗旨六壬大全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佛点头脉诀医医十病

存存斋医话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剑圣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赵晴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晴初并收藏存存斋医话稿最新章节